如今,昔日学生早已成为教授老师、学界翘楚,先生却还在用一脉相承的爱心,沐浴扶持后辈学生。
2018年,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尽管行政教学两肩挑,先生终其一生,始终保持学者本色。讲得多了,个中辛酸艰苦似乎也变得云淡风轻了,但几年前他一句我们那时候搞政治学是拼命的,将老一辈复旦国政人艰苦创业的艰辛尽数道来。
我们缅怀王邦佐老师,要学习他的战略思维,国之大者的政治家眼光制图:实习编辑:张洁玲责任编辑:李斯嘉。8月9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戎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以《结合空气污染卫星观测数据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干预措施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Predicting the effect of confinement on the COVID-19 spread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nriched with satellite air pollution observations)为题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https://doi.org/10.1073/pnas.2109098118)。新冠肺炎具有临床严重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在病毒传播的初期,全球无特效药或疫苗,因此早期对疫情的遏制或缓解主要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例如中国率先采取的武汉封城。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病例加速度和经济活动的经验模型,根据各地区的活动下降量预测各地区的病例加速度,进而回答何时何地进行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遏制新冠疫情的传播。
研究者利用空气污染的卫星遥感资料、新冠病例数据以及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一个预测非药物干预措施影响新冠病毒传播的模型,该模型使用实时的二氧化氮(NO2)卫星观测数据反映全球各地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强度,将消除气象波动影响的每周NO2浓度相对于同期的变化率作为一个新指标,引入到COVID-19的流行病控制因素中,将其与各地区每周新冠病例的增长率(V, %天-1)和加速度(A, %天-2)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建立二者的大数据关联,以此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全球各地的疫情爆发强度。研究指出,在2020-2021年冬季,如果使用大气遥感实时数据监测和优化非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时间和强度,在欧美等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避免每天近100万例新冠新感染病例。对陈丙杰的研究,马军肯定了文章材料的翔实具体,表示可以补充考证《微音》刊物的资金来源问题。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永分享了新中国成立前白求恩叙事的转化与创造,指出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任务等发展变化,多次转变白求恩叙事的主题和方式,建构了一个较为完美的政治形象。嘉宾致辞与捐赠仪式由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黄岸青主持。经过专家的反复甄选,优中选优,有近三十篇论文作者参加了研讨会。朱鸿召点评陈光磊的文章梳理陈望道的语言学、修辞学研究,背后透视了陈望道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情怀。
其一,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的越来越好,双向对话之下增添了学术支撑和说服力。他在致辞中说,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
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望道之子陈振新作为家属代表对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对与会嘉宾和学者表示欢迎。对于石丹阳的报告,吴海勇肯定其政治正确、历史正确、学理正确,理论推导严密,但是中间略有论证环节的缺失,需要在历史和理论的论证上更好、更精确地结合。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刘晓旭从陈望道新诗创作实绩,及其与刘大白的交往出发,分析了陈望道的诗学观。他表示,百年来《共产党宣言》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有关。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雁教授从探究中共一大会议究竟由谁承担会议翻译工作入手,梳理了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译介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能力,中共发起人的国际视野、外国语学社的干部培养模式等问题,指出正因为有着杰出的外语能力与广阔的国际视野,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时,有能力嫁接东西方,有能力迅速而准确地译介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重大基础。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潘庆云指出,没有对审美人生的追求,就没有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陈望道的革命生涯和语言学业相辅相成。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军点评指出上述三篇文章共同点在于把陈望道和刊物、学校和中共建党的三个问题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指出徐光寿老师的研究还原了历史场景,比如提到陈独秀为陈望道解决了居所问题与工作问题,激活了历史材料。
潘庆云溯源陈望道从法科到社会学,再转向修辞学、语言学的学术路径,揭示了其背后对于推进民族国家现代文明进程的心路历程。他肯定了高维宏博士所用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认为他的研究有力反驳了石川祯浩的观点。
研讨会从《共产党宣言》翻译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陈望道的心路历程陈望道教书育人思想理念三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讨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共青团创始人俞秀松之子俞敏作嘉宾致辞,介绍了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的相关活动,指出陈望道的翻译作品为当时的青年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指出张志永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未来既可以在全球史的视野中研究白求恩,也可以向下拓展,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华北基层农村塑造白求恩的英雄模范形象。陈光磊点评指出霍四通的研究肯定了陈望道翻译观在当时的价值以及在当下的意义。其四,从学术发展共同体的角度,不同学术路线的老中青三代齐聚研讨,传承学术话题,凝聚学术精华,发扬学术精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和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石丹阳的报告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践行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历史使命,这三大历史使命引领中国人民向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与《共产党宣言》宣布的共产党人的三重历史使命紧密契合。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彭晓亮与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考证了上海社科院图书馆藏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流布,指出目前所见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2 册藏本中,仅有上海社科院图书馆藏本是陈望道亲笔签赠本。复旦大学档案馆馆员孟瑶从陈望道与立达学会的小切口进入,分析陈望道的教育理念。
针对黄瑚老师全面梳理的陈望道与复旦新闻的关系,钱老师补充,可以把新闻系放到复旦学科格局中审视,它改变了襁褓时期复旦大学的学科格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高维宏从小切口进入,追本溯源,阐述陈望道的工团主义理论翻译及其群众路线的实践,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人群众路线,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初步探索。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书记陈琼秋从对幽灵一词的历史考据与辨析,提到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回到幽灵诞生的历史境遇中去寻找答案。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文君分析陈望道、《新青年》上海编辑部与中共建党的关系:由陈望道担任负责人的《新青年》上海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基础。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潘佳对陈望道推动中国语言现代化进行了一定总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谈思嘉重温陈望道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革命实践,庞敏分析了百年中共国际形象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的经验启示,孙浩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初期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概念的中国化。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代表复旦大学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郭海龙探究了《共产党宣言》广饶孤本的特殊价值,指出广饶本的传奇经历是中国农民阶级直接根据《宣言》揭示的真理开展革命的缩影,证实了《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的确切月份。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和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主办。郭海龙对孤本流传做了详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史的描绘,期待能够加入相关的发现史内容。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陈丙杰分析了陈望道参与刊物《微音》的复活与编辑过程,理解其如何将基督教内的进步力量团结到党的周围,为1930 年代初左翼文化阵营的壮大做出贡献。
对江文君的报告,马军肯定文章富有建党百年特色,在资料引用上补充了以往忽略的细节,并提出研究1920年代退党脱党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其二,研究视角越来越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翻译观、史学观、对望老的研究、对《宣言》的研究等,形成系统集成的研究阶段。
陈望道自1924 年起就开始参与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建设,1941 年起全面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工作达9年之久,为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同时也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建设作出了诸多创新性贡献科研道路上,迷茫、困顿是常态,不能心急,在经历不断的尝试、摸索后,终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针对具有重大需求的类脑神经形态技术,团队利用二维原子晶体的双极性固有特征,实现了单晶体管基非线性逻辑运算,为高性能低功耗智能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有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大脑。这也促使我坚持在‘卡脖子领域的研究道路上走下去,再走下去。
在周鹏的悉心培育下,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学术之星等荣誉,多篇学生一作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团队牢牢把握两条主线,即从器件基本原理出发和从材料的本质特性出发,两条线交叉融汇而得出新思路、新观点,获得一般规律,进而在硅上重现,探索引入新技术的可能性。全在一视网膜形态器件基本特性全在一视网膜形态器件实现运动探测演示,运动图像为作者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前跑步周鹏团队16年来深耕集成电路新型器件和系统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仅2021年5月以来,已有六项成果接连于《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自然》子刊发表。在发掘材料本质、拓展功能方面,基于晶圆级二维半导体材料,团队创新地构建了可用于乘法累加运算的新型架构,具有用于低功耗和高计算力的存算融合系统的巨大潜力。
有理想、有情怀是学生们提及周鹏时用的最多的词。在电路晶圆级集成方面,提出了一种适合学术界探索的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优化路线,展示了二维材料体系未来芯片的应用前景。
针对硅红外探测的困难,团队独辟蹊径,开创性地构筑了范德瓦尔斯单极势垒探测器得以看到黑暗中的红光,构建天然屏障以阻挡有害的噪声暗电流成分,同时又保障有益的信号光电流畅通无阻,在不削弱光响应的情况下有效抑制暗电流,提高探测器信噪比。近些年来,根植于复旦的创新基因又在传承中不断深化、激活,2014年获批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2015年成为国家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2018年牵头组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2019年承担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教育部创新大平台,2020年率先试点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学科持续集聚力量,不断增强硬实力,迈向新高度。
周鹏团队便将目光投向了物性更丰富、性质更多元的二维材料以构筑新器件,为硅找寻尝试解决当前集成密度与能耗难题的方案。我们的二维原子晶体就像扮演了航空技术中‘风洞的角色,为硅探路。